近一個月,至少10家券商介入伴同定增,獲配份額整體浮盈超18億。
再融資新規下,上市券商定增實施中出現的一個新現象,正在觸發市場關注。8月12日晚間,國信證券公告了150億元定增發行場合教導書,令市場稍感意外的是,獲配投資者名單中出現4家券商名字。近一個月來,至少有10家券商積極介入了伴同的定增發行認購威力彩高額獎金,并有券商通過定增躍居發行人的前十大股東行列。
這究竟是出于什麼目的呢?多位受訪人士以為,最近頻現券商介入同業定增,重要是財務投資的理由,與券商整合邏輯無關,也不太可能是有投資機構借路券商資管進行收益交換。而就最新收盤日的場合來看,10家券商介入定增浮盈已經過份18億元,此中中金公司以389億元居首。
至少10家券商介入認購
券商積極認購同業定增股票,這在資源市場并不多見,近段時間以來卻成了行業新趨勢。7月下旬以來公布定增結局的4家上市券商中,至少出現了10家證券公司積極介入的身影。
7月22日,第一創業公布了42億定增發行結局,中信證券、國泰君安、中信建投、中金公司、浙商證券等5家券商團體認購,此中中信證券和中信建投差別獲配496340萬股、377469萬股,一舉成為第一創業前九和第十大股東,持股比例差別為118、09。
7月30日,中原證券公布36億元台彩刮刮樂定增發行結局,又有5家伴同上榜獲配名單,完工發行后,中金公司和國泰君安證券持有中原證券股比差別為197、179,成為第七、第八大股東。
8月5日,海通證券公布定增結局,瑞銀集團、摩根大通等國際投行勝利獲配,此中瑞銀集團出資149億元成為此次定增的大贏家。此外,中金公司、國泰君安、國信證券等券商也介入了申購,但因報價過低終極未能獲配。
8月12日,國信證券公告了150億元定增發行場合,又有多家券商勝利獲配定增股票,中信建投、中金公司、萬和證券、東海證券等4家券商合計認購104億股國信證券A股,占此次新增股票規模的73。
券商介入同業定增,是再融資新規出臺后出現的新現象。本年2月份,再融資新規正式出臺,調換非公然發行股票定價和鎖定機制,將發行代價由不得低于定價基準日前20個買賣日公司股票均價的9折改為8折;將鎖定期由36個月和12個月差別縮短至18個月和6個月。
或出于財務投資目的
券商介入伴同的定增項目認購,究竟是出于什麼目的呢?現在,券商介入定增的鎖定期均為6個月。依據6個月鎖定期來看,投資人介入定增的最可能的目的是財務投資。這重要表目前兩個方面,首要是獲配代價低,第二是預期漲幅大。
就獲配代價來看,非公然增發代價不能低于定價基準日前20個買賣日股票均價的8折。此中,國信證券定增發行代價沒有出現溢價,以基準價8折實施定增;第一創業、中原證券、海通證券的定增發行代價均在基準價根基上出現了一定溢價,可是終極發行價均沒有過份基準價的9折,也便是說,此時券商介入認購還是占了一定便宜。
從發行后漲幅來看,截至最新收盤日(8月13日),第一創業收盤價已到達112元,相較6元發行價高出8667(后復權);國信證券、中原證券、海通證券收盤價較各自的定增發行價均高出20左右。
具體浮盈方面,10家券商定增浮盈已經過份18億元,此中中金公司勝利介入了第一創業、中原證券、國信證券3家券商的定增,當前定增浮盈已經到達389億元;中信建投同樣介入了上述3家券商的定增發行,現在浮盈為281億元;中信證券、國泰君安、瑞銀集團的浮盈收益均過份2億元。
北方某中型券商投行擔當人向表示,固然介入定增有6個月鎖定期,但券商拿票代價確切比市價低,假如他們通過二級市場買入這些股票,容易把代價拉高,很可能比二級市場拿票代價更高,所以財務投資的邏輯是成立的。
與券商整合邏輯有關
進入2024年,在監管推動打造航母級券商的大底細下,市大樂透怎麼玩場人士均推測證券業新一輪并購重組浪潮將要掀起。因此,券商的任何動向,都被市地方關注,并成為行業合并的蛛絲馬跡。
有頭部券商資管擔當人對表示,近期頻現券商介入同業定增的場合,背后重要是財務投資的理由,與券商整合邏輯無關。第一,介入定增的券商資金不一定全部是自有資金,也可能是來自于資管或通道業務;第二,定增后持股比例低,如一創、中原、海通等近期定增,單一同業獲配售所占公司股權比例均只有1或2左右。
也有市場人士表示,有可能是有出資方借路券商資管或者私募基金等進行收益交換,變相放大杠桿。不過,證券時報多方核實,發明此種做法的可能性也較小。
一方面,現在認購伴同股份的中信證券、國泰君安、中信建投、中金公司等券商大多是行業龍頭,并不需要以長處互換的方式獲取業務資本;另一方面,公告中并未提到相關券商是借路結構性產品的方式介入認購,因此也不太可能進行簽訂收益交換協議等操縱。
值得注意的是,還從知戀人士處了解到,包含有中原證券、第一創業在內,近期發行定增股份的券商并未提前重點針對券商伴同進行路演,此次獲得多家伴同的認購,同樣出乎發行人的意料。
華南一位業內人士表示,也許正是由於同屬券商,反倒對券商股看得對照清楚,敢于報大樂透怎麼看出稍微高一些的代價,擊敗競爭者獲得認購時機。
為何此前鮮見
實在這幾個案例中券商認購的比例都不大,很少有過份5的。資深投行人王驥躍通知證券時報,判定財務投資還是戰略投資,關鍵看股比。5以下的股東話語權很小,因此財務投資的可能性較大。
以華泰證券2024年的定增為例,彼時阿里巴巴、蘇寧差別認購268億刮樂大獎報導股、26億股,占發行后總股本的比例約325、315。兩家公司認購的股份數合計528億股,占當次定增比例相近一半。華泰證券相關擔當人也表示,通過定增引入阿里巴巴、蘇寧等戰略投資者,將打開華泰證券未來發展的想象空間。
那麼,為何之前很少見到券商積極認購伴同定增的情境呢?
解析人士以為,重要理由可能包含有兩個方面。一是本年以來牛市氣氛進一步醞釀發酵,市場對于牛市旗手券商股的后市表現較為看好。在此底細下,可以折價拿到伴同股票,還是劃得來的;二是跟著定增新規的落地實施,6個月鎖定期使得券商更有信心持有伴同股票。假如鎖定期還是12個月,估算不少券商的定增就沒那麼好發了。王驥躍表示,縱然是6個月鎖定期,對于估值高或者質地相對差的券商來說,定增恐怕也沒那麼好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