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漲后,大股東和產業資源的暴力減持屢屢上演。
8月6日晚間,暢聯股份(603648SH)公告,持股385的股東暢連投資擬清倉式減持所持上市公司股份;今飛凱達(002863SZ)、菲利華(300395SZ)、世龍實業(002748SZ)、昭衍新藥(603127SH)等多家上市公司公告,大股東擬減持所持上市公司股份。
大樂透 第一財經注意到,這些預備減持的股東不乏上市公司的大股東或產業資源,而產業資源頗為密集的減持,難免令人想起2024年產業資源借股價上漲進行巨量減持套現的情境。
清倉式減持頻現
加上暢聯股份,僅8月份以來,至少5家上市公司的大股東公告了清倉退出。
8月5日,金力泰(300225SZ)公告,持上市公司股份470台灣彩券 開獎34萬股(占總股本比例1000)的股東紹興柯橋領英實業有限公司(簡稱柯橋領英)策劃通過會合競價、大宗買賣或協議轉讓方式合計減持台灣彩券 統計公司股份不過份47,034,000股(占公司總股本比例1000)。
公然資料顯示,柯橋領英是金力泰的第二大股東,2024年10月31日,柯橋領英與吳國政簽署股權轉讓協議,以831元股的代價獲得47034萬股的金力泰股份,合計動用資金391億元。
近日,柯橋領英選擇對4年前的財務投資進行總結。截至8月6日收盤,金力泰股價為1039元股。考慮分紅因素,這四年來柯橋領英對金利泰的投資收益率相近27,收益約為1億元。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4年10月,也便是持股2年后,金力泰股價一度跌至408元股,柯橋領英的投資一度腰斬。截至8月6日收盤,本年以來金力泰股價累計上漲77,大幅跑贏大盤。盡管4年以來投資收益率只有不到27,但柯橋領英還是選擇清倉退出。
8月4日晚,華正新材(603186SH)公告稱,持股412的第二大股東錢海平因個人資金需求,擬減持其所持公司股份不過份5852萬股,即不過份公司總股本的412。
截至現在,錢海平所持上市公司的股份即為5852萬股,也便是說,華正新材的第二大股東也選擇清倉退出。
邁為股份(300751SZ)公告,原持股5以上的股東蘇州金茂新興產業創業投資企業(有限合伙)(下稱蘇州金茂)在實施完畢5的減持策劃后,預備進一步減持剩余的337,若減持完工,也意味著蘇州金茂對邁為股份的清倉退出。
另有,全球印務(002799SZ)公告,持股75的股東比特投資策劃減持所持有的全部股份。
第一財經也注意到,不論是蘇州金茂還是比特投資,所持有股份均來自于IPO之前的發行股份。
對于減持理由,大多稱是由於股東自身資金需求、投資策劃需要、經營需求等。
關注產業資源減持
同時,即便不是清倉式的減持,不少上市公司大股東也大比例減持了所持股份。
8月4日,光威復材(300669SZ)公告,占公司總股本比例119的第二大股東北京中信投資中央(有限合伙)策劃減持不過份9,也便是所持股份的四分之三。
從減持金額來看,不少上市公司股東減持金額均在1億元以上。此中,信維通訊(300136SZ)主要股東擬減持金額最高,擬減持金額約1126億元;貝瑞基因(000710SZ)的主要股六合彩特獎規則東擬減持金額排在第二,擬減持金額約877億元。
Choice統計進一步顯示,截至發稿,8月1日以來,85家A股上市公司公告了主要股東的擬減持策劃;上年同期只有59家。
另有,統計也顯示,8月1日至6日,96家上市公司發表公告稱,主要股東持倉發作變動,此中83家上市公司股東在減持,合計減持市值到達105億元。
此中,17家上市公司股東減持市值過份1億元,寧德時代(300750SZ)、鵬鼎控股(002938SZ)和同仁堂(600085SH)的股東減持市值更是過份10億元。
上年同期,共有56家上市公司公告其主要股東完工了減持,減持市值最多的第一創業(002797SZ)約為4億元,減持市值在1億元以上的有7家,可以看到本年同期遇到股東減持的公司數目及減持金額均有大幅增加。
事實上,不管是擬大幅減持還是已經發作減持的上市公司,本年以來股價均錄得較大漲幅。
截至8月6日收盤,本年以來,邁為股份股價累計上漲近163倍;貝瑞基因累計上漲11倍;寧德時代累計漲幅相近1倍;光威復材累計上漲846。
股價大幅上漲后,產業資源或者大股東均有回籠資金的需求,所以他們的反映也很正常。一位私募機構合伙人稱。
需要看到的是,減持公告也對上市公司股價造成了陰礙。比如在公告控股股東的減持后,富瀚微8月6日錄得跌停。截至6日收盤,富瀚微報收12486元股。在此前的7月31日、8月3日歷史539中獎機率、8月4日持續三個買賣日,富瀚微收盤代價漲幅累計偏離2296,偏離值累計過份20。
需要看到的是,在減持大股東中,不乏那些對行業和公司都有相當了解的產業資源。有解析人士表示,產業資源減持之所以更能引起市場關注,還在于其具有獲取企業內部信息的優勢,可能對企業的估值程度與經營狀況是否匹配有更強的判定和認知。
許多產業資源本身便是所投行業的專家,他們對上市公司的場合無疑更為了解,所以他們的行為需要高度關注。華南某證券類私募機構擔當人對第一財經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