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樂我們四周充斥著言語之外的龐大資訊,研究這領域的學問,百家樂在心理學上稱 作「非語言溝通。」。百家樂最近我們愈來愈清楚藉由言語之外的要素傳達出的資訊遠 比言語要多。美國心理學家艾伯特·麥拉賓国博士根據人類從他人身上獲得的情 報分為以下的比例,而發表出他的研究成果:
·外表、儀容、舉止動作、表情百分之五十五 ·音質(高低)、音量、節奏 百分之三十八 ·說話的內容百分之七
非語言溝通:Nonverbal Communication,指透過姿勢、表情及動作傳遞信息,或其他非文字語言形成所做的溝通。 国艾伯特·麥拉賓 (Albert Mehrabian):美國心理學家,提出「麥拉賓法則」,談人類感情、態度矛盾,及非語言溝通等。
由此研究可知,言語的內容不過佔百分之七,其他大多取決於外表、儀 容、舉止動作、表情、音質、音量和節奏。 「看來眾人以為溝通的主角就是「言語」的想法正逐漸被推翻。事實上外表 部分就佔了九成以上。
大多數人其實都是以「外表」來判斷他人。
然而學校卻大逆其道,教導學生「言語」是「傳達」的唯一手段,因此才 會有人誤把百分之七視為「一切」。
舉例來說,大家總是以「讀了很多書的人」等於「好學者」,事實上「讀 了很多書」不一定等於「吸收了眾多情報」。
我們知道「讀了很多書的人」之中,有不少人不得人望、不會工作、完全 不懂如何融入社會。
這些人沉浸在百分之七的情報中,或者可以說,他們不在乎自己忽視的百 分之九十三與熱愛的百分之七之間有何關聯,只是盲目地生活著。
我們與這類人接觸、聽了他們的意見後,會忍不住感覺這些人「說話內容 空洞」或是「說話內容華而不實」。
他們說的話沒有什麼不合理之處,但也僅止於此,教人不禁想說:「我明 白你說的意思,但我實在不想聽你說。」
以言語為主體的「溝通教育」,教導出「只見百分之七不見百分之 九十三」的學生(諷刺的是,這些人也知道有一句話叫做「見樹不見林」)。
我雖然拚命鼓吹百分之九十三的重要性,卻覺得自己好像也沒什麼立場, 因為書本同樣必須以「言語」寫成。
在此補充一個教育上的圈套。
小學時,老師教導我們「不能以外表判斷人」。然而正因為「人都是靠外 表判斷的」,百家樂所以學校才會這麼教。
反過來也可以說「以外表判斷一個人,基本上不會有太大的問題,只是偶 爾會有例外」。